完美主義者問卷

真的很巧,前兩天才寫了有關"不能犯錯"的文化的隨筆,今天上課的閱讀題材,就是"完美主義者"!

文章附上一個小小的問卷,檢測你的完美主義指數,我覺得很有趣,給大家同樂一下喔!

根據Dr. Gordon Flett,有一些徵兆是不會說謊的。用0到2的數字回答以下問題,當你覺得完全不符合你的情況,就給0,有一點,就是1,完全正確,就是2。全部的問題都要回答。
1. 你無法停止去想到你犯的一個錯誤。
2. 你的競爭性很強,無法忍受表現比其他人差。
3. 你要嘛就想把事情做得很好,要嘛就完全不想做。
4. 你真的要求很多,不但是對自己,對他人也非常要求。
5. 如果請求幫助可能顯得像是一種弱點,你不會要求他人幫助。
6. 你會跟問題奮戰很久,就算其他人都離開了你還在繼續努力。
7. 你覺得當他人犯錯時,必須要糾正他們。
8. 你對來自他人的要求與期望有非常靈敏的感受能力。
9. 在他人面前犯錯這件事讓你很擔憂。
10. 你不管在何時何地都會注意到錯誤。

結果:
14-20分:你應該開始認真處理克制你的完美主義傾向。
7-13分:減少一點完美主義傾向應該會對你有益。
7分以下:你的要求完美是正面影響的。

本人坐落在中間啦,幸好我對"他人犯的錯"不見得有高靈敏度(除非造成我的困擾......),不然我應該會拿14分以上 -_-

法文簡報:台灣茶

上個週末我在家努力製作了今天的法文簡報投影片:我的主題是台灣茶
事實上,會想報告茶,是因為剛好手邊有台灣的綠茶跟烏龍茶,想讓同學(我們班沒有亞洲人)試喝看看,那乾脆就來介紹台灣茶好了!

結果,一開始要撰寫介紹,才發現,哇哩咧,連我自己都不太懂茶的製作過程耶.....
茶分幾種?傳統泡茶方法是怎麼樣?茶對健康有什麼好處?.......
慘,我只知道烏龍茶紅茶綠茶,你要問我差別在哪,我還真不知道耶!
由於簡報時同學是可以提問的,我怕被一問三不知,所以硬是到處google爬了一些介紹茶知識的網站,後來總算自己也稍微搞懂了茶的基本知識,但痛苦的是,我本來想抄法文網站對茶的介紹,但不知道為甚麼,就是 找、不、到
結果我只好查完中文資料,整理濃縮後再硬著頭皮翻成法文(好吧剛好擴充字彙量)

同學們對這個主題真的還蠻有興趣,本來老師說簡報時間每人最多15分鐘,結果我用掉了半小時 -_- 但裡面應該有15分鐘是用在回答問題跟討論上的吧!

一開始報告第一張茶的分類,老師就問我,啊那做綠茶跟做烏龍茶的茶樹是同一種嗎?
哇~嗯~我不確定耶,我知道茶樹也有分品種,但跟做哪一種茶到底有沒有關聯呢?
接下來勇於發問的義大利同學又問我,那茉莉花茶是哪種啊?(讓我心裡開始OS,才第一張投影片,怎麼問題就那麼多)

歐洲同學提問最多的部份,是茶對健康的功效,問題諸如:哪種茶對健康最好?(每種茶功效不一樣耶)我的胃不好,要喝什麼茶?(胃不好,最好不要喝太多茶喔)然後還衍伸到討論東方的疾病療法和西方醫療的不同.....(扯遠了啊,同學)

最後我拿出奶綠和烏龍茶給同學們試喝,連台灣鳳梨酥都上場配茶了(當看到有零食吃,同學們一陣歡聲雷動......美食果然征服世界!)好幾個同學都來跟我說,好有趣的簡報喔!!
嗯,今天算是幫台灣茶做了推廣行銷吧!!

我把今天簡報用的投影片放在這裡,有興趣的朋友可以下載來看喔(因為裡面放了很多網路上找來的圖片,檔案有點大,請包涵)
::下載簡報投影片::
不過先聲明,雖然有法國朋友幫我改過一次,修掉一些文法錯誤,但是我自己後來又加了一些東西,所以那些新加的有沒有文法錯誤,我就不敢保證啦~~~

不過我發現,用法文做簡報,還真是有一定的難度,常常在寫的時候很順,但要開口講,就會開始亂七八糟,冠詞le la les搞在一起(你知道要邊講話邊想名詞的陰陽性有多痛苦嗎),文法錯一堆(我講話很常忘記要帶que或dont),動詞變化弄錯(天殺的動詞變化),該用subjonctif時老是用indicatif,或是突然要講一個單字但想不起來......

幸好,大體上這仍然是一次似乎蠻成功的簡報啦!!^_^
(我想,有東西吃,應該同學們都很開心吧哈哈)

續上文

我覺得好像有必要澄清一下上一篇文的論點。

我並不是說,我們應該怪罪爸媽這樣對待我們,因為,既然人不是完美的,我們當然不可能有完美的父母,而親子關係中,中式父母親對孩子優秀的期望,又幾乎是難以避免的。

曾經看過一本書,寫說,我們憑甚麼以為父母親應該接納我們呢?

也許這句話,更適合用來做我上一篇文章的結論。
我今天並非想呼籲爸媽都不要再給孩子壓力,因為對許多我們這一代的父母來說,他們已經習慣這個模式很多很多年,恐怕還會繼續沿用很多年;但若是這個信念與行為模式造成負面影響大過於正面影響,要想辦法改變情勢的,還是我們自己。要想辦法跳脫這個代代相傳的價值觀,要改變的並不是我們的父母,而是我們自己。

瞭解父母的想法與行為模式,進而尋求更好的相處溝通表達之道,好避開摩擦與傷害,盡量讓雙方都雙贏......這的確是需要很大的智慧的,畢竟我們很容易覺得,溝通不良一定是別人的錯,明明是他們不講理為甚麼我要放下身段去找到解決辦法,(別說親子代了,平輩之間也會這樣吧?)但是,這就回到了老問題,為何我們可以期望他人改變好讓我們的生活輕鬆些呢?

中式的親子關係黏得很緊又很久,不像西方社會許多孩子成年後父母子女就開始各有各的生活,感覺上我們要跳脫父母的影響很困難,這或者是亞洲人的一個特別的挑戰吧,但也因此我們更有需要歷練智慧來改善這個環境,就視為是多修的一項學分吧! :)

為甚麼不能犯錯?

在語言學校待了這一年,觀察到亞洲人與歐美學生的個性真的有相當的差異。

亞洲學生一般都被認為比較靦腆,是的,我們不像歐美學生,到處看到人都馬上可以很熟的稱兄道弟起來,上課也比較不勇於發言,提到問問題,更是害羞,亞洲學生似乎即使有問題,許多也都寧可自己默默低頭查字典,而不會舉起手提問,承認自己不懂。

老實說連我自己都不太喜歡一直發問,某種程度上,我擔心自己的發問打擾了其他學生的學習,因為我們的字彙量真的比較少,很多我們不懂的字,歐美學生不會有問題,更不用說我們的聽力普遍也不太好,如果大家都聽得很順,只有我們一直舉手說聽不懂,感覺很令人挫折。

但更深層地,我覺得,問題根源來自於,我們被教育成是不被允許表現出缺點或錯誤的。
歐美學生視犯錯為學習的機會,他們若是開口說出錯誤答案了,或許只是笑一笑就算了,但亞洲學生通常會覺得自己很丟臉。亞洲學生非常怕犯錯,我們要開口,通常都是要有把握講得對,不然就寧可不說。想想也許跟我們從小受的教育有關,如果開口回答問題,說錯了,多數是會得到白眼,而不會有老師嘉獎你勇於表達的態度。非常、非常的結果導向。國外的老師則會一直強調,開口說啊!就算講錯也沒關係!

於是我們養成習慣去迴避自己的弱點,只將比較好的那一面呈現出來。外顯的東西只能是"對的、優秀的、正確的",至於其他的,藏起來吧!
許多父母也是這樣,會放大小孩的缺點,而將優點視為理所當然。

會有這樣的感受是因為,當我跟我老媽說,聽說讀寫四方面裡,我聽力是最弱的,我母親一陣沉默,我馬上感覺到她的不開心與彆扭。她想聽到的是,我各方面都夠優秀、不需要操心。聽到我說自己的弱項與缺點,總是讓她很不愉快,她接下來就會焦慮地問我,有沒有想辦法去補救?有沒有努力在彌補?

這樣的態度讓我覺得喘不過氣,我不可能"完美",總會有某一些部份,我做得比較不那麼好,如果每一塊我都要逼自己做得高於平均值,我不是超人,就是要把自己搞死;可不可以,就接受我是我,我有一些很不錯的地方,也有一些比較不優秀的地方?

於是,為了不要受到這種"關愛",我跟所有的亞洲孩子一樣,決定要閉口不談自己的問題。就讓我們假裝一切都很好。

今天有一個妹妹跟我說父母親不能理解她在法國求學的難處,聽了前因後果,大概也發現,因為她把自己遇到的困難都一五一十告訴爸媽,結果她爸媽好像就有一種印象,覺得這個女兒在國外表現很差,浪費爸媽的錢,於是告訴她,如果她今年被留級,就得回台灣。

為甚麼,當孩子說遇到挫折時,我們不是視為正常並鼓勵孩子去克服困難,而是要認定他們某方面有問題?(不夠用功,不夠聰明,等等?)為甚麼,做得"夠好"不可以,要做到"非常好"才行?問題是,這種完美主義,好像通常又都只用在要求別人,而不會用來要求自己......

不知道,不是丟臉。有困難,不是丟臉。犯錯,不是丟臉。一點嘗試的意願與勇氣都沒有,才會真正令自己的心都感到羞愧。

法文小說

跟法文奮鬥了一年,我終於,認真的看起法文小說了。

去年中雖然也買了好幾本法文小說,但有時候字彙太多,文法太複雜,讓我看得很挫折,感覺一段文章有20個單字要查,最後都落入放棄的下場,不知道是否字彙量真的太少,還是對法文真的有理解障礙,下學期的閱讀課成績也老是掛在及格線上,還好學期成績是取總平均(當然是靠文法課跟寫作課來救啦,聽力成績也沒有好到哪去......),不然我可能會因為閱讀被當掉而留級吧 >_<"

今年在要回台灣的時候,在機場很無聊就逛起書店來,又手癢買了書,但這次決定買我看過的小說比較有熟悉感(應該會比較容易看得懂),我選的是法文版的"牧羊少年奇幻之旅"。法文版的書名是"L'alchemiste",鍊金術士,下這個標題更讓我覺得非買不可XD 雖然買了很久了,但其實本來一直堆在書架上,前兩個禮拜開始終於拿起來開始讀了,這本書的中文版我就很喜歡了,沒想到法文版一樣讓人欲罷不能,看這本小說已經成為我搭公車時的消遣,而且他的單字不太難,加上我又已經看過中文版,相對來說理解變得很容易,目前看了1/4,突然覺得還蠻有成就感的。

忍不住就想要把保羅科賀的所有小說的法文版都買回來,至少回台灣後還可以啃上大半年,哈哈把這件事列為返台前的工作之一啦,雖然聖修伯里的系列也不錯,但是保羅先生的題材還是我的最愛 ^_^

天使療法與正統召喚術

這一年來,所謂的天使療法大紅,我也讀了朵琳小姐的幾本著作,她的"靈療。奇蹟。光行者"我剛讀完覺得還蠻好看的,我覺得好看的部份是朵琳精彩的人生經驗和被召喚成為靈媒的過程,她把自己的人生經歷不論好壞地寫出來,這種坦白樸實的感覺還挺讓我感動的,很多大師只講自己的光榮歷史,反而令人覺得不太真實。

但是看完她有關天使療法的著作之後,讓我興起很多的疑問,有關天使是否真的是隨傳隨到的?因為,在兩年前,我上過美國神秘學院的Laurie夫人親自教授的密集靈通課程,密集靈通課程中傳授我們召喚靈屬的技巧,以及一些必備的道具,總之要做召喚,並非興頭一來隨時可以的,但朵琳的天使療法卻與我學過的傳統召喚術大大不同,讓我忍不住做了一些比較。

L夫人的靈通課技巧源起於她的印第安裔老師Dr.Bob,雖然L夫人在學習正式的召喚術之前,已經是一個靈媒,但Dr.Bob傳授的召喚術讓她可靠、穩定地召喚特定靈屬,其中一個很重要的環節就是叫做"sigil"的東西,這個字源自拉丁文sigillum,意思是"封印"。這是靈屬的"簽名",我們藉由使用sigil確保召喚到想要溝通的靈屬,至於sigil的來源?西方神秘學中魔法師與靈媒已經使用它們至少數百年(或者甚至有數千年?我沒去研究過sigil的歷史,或許以後有精力再深入探討),代代相傳,但開頭究竟是怎麼來的,大概也不可考了 :)

除了使用sigil,L夫人也會教授很多做召喚術必須要執行的步驟、儀式等等,讓我們可以穩定可靠地執行召喚。有人或許會疑問,一堆靈媒不用搞這麼多麻煩,就可以跟天使講話,為甚麼我們召喚一個靈屬要做這麼多準備工作?

天生的靈媒,能量體跟一般人長得不一樣,我們或許可以說他們的體質比較"通透",一般人的則是封得密密實實,況且頻率太低的話,高等靈屬要靠近,很不容易,因為他們需要"降頻",對他們來說是不舒服的事情(嗯,不要說靈屬了,如果我們跟頻率差很多的人相處,也會不舒服吧 -_-)因此一般人無法輕易地做召喚術。

朵琳的天使療法,則是她自己發展出來的,完全沒有這些技巧的東西,根據她的書,頂多大概就是要做脈輪淨化冥想吧?但從另外一個方面來看,也代表了即使我們召喚天使,但究竟來的是誰、是什麼?也是個無法確認的事情,除非召喚者有能力正確分辨靈屬的能量特性,不然究竟是誰來報到,恐怕是個問號。(L夫人自己也說過,在學習正式的召喚術前,她也只是單純地相信她溝通到了特定的天使,但學習了召喚術後,想想還真不知道自己從前到底溝通到誰了)因此從神秘學院的靈通課的基礎來看,天使療法的危險處在於開放自己給未知的entity(也許是天使,也許是其他頻率的靈體)

當然我們不能說天底下做召喚只有這唯一一種方法,但要比較穩定與可靠性的話,目前我是沒有看到更有系統的召喚方式了,況且,透過這一套的儀式做的召喚,通常也一定會成功(上靈通課時,我們有個會對能量發出反應、嗶嗶叫的小儀器,看到做完召喚之後儀器叫個不停,真是很有趣的事情)雖然,成功地召喚到靈屬,不等於成功地接受訊息,就算接受了訊息,又不等於成功地翻譯訊息......總之,成為專業、準確的靈媒,絕對不是速成的事情啦(除非你是天生的靈媒體質,那就省事多了)

雖然朵琳有不少天使療法的成功案例,但上過這個課卻覺得溝通到的"天使"不太對勁的人也有,(嗯有興趣請閱讀這位的分享:天使療法的驚恐經驗)我自己呢,我對沒有親自體驗過的事情,向來是持觀察中立態度的,所以對天使療法,我目前沒辦法給予太多的評論,只能比較與傳統召喚術的一些不同,對我來說,傳統召喚術雖然比較花時間,但可信賴度相對較高,對想試著發展chaneling技巧的人來說,是很值得練習的一項技術,況且藉由這門課,還可以順便認識一些靈屬界的架構,對於把召喚術當一門學問來看待,是比較完整的學習,不過當然啦,練習才是最終成功的不二法門呀

抹茶餅乾實驗日

眾所周知,出國的學生,就算在台灣連開水都不會燒,半年後通常也會變成可以一個人煮一桌菜的"大廚",我這個在台灣時只會煮白米飯和下水餃的生活低能兒,現在竟然也可以按照食譜有模有樣做些菜了(抱歉沒食譜我還是不太會煮),三杯雞,生炒花枝,螞蟻上樹,包水餃,炒米粉......

以前在台灣曾經有過一段時光非常著迷做甜點,來法國後因為住處沒有烤箱,也沒有太多錢買器材,所以很久很久都沒有想過做甜點這件事,開始幫房東太太煮飯之後,佔了可以自由出入人家廚房之便,就開始順理成章的借用人家的烤箱XD

上次在一個法國朋友家借烤箱跟麵粉做了抹茶餅乾,結果還蠻成功的,口感酥鬆,很好吃,今天想借房東家的烤箱再做一次,結果自己去超市買麵粉時,法國麵粉跟台灣不同,沒有標示什麼高筋、中筋、低筋,但會寫說是麵包用的麵粉、甜點用的麵粉......我隱約記得法國朋友建議我做餅乾用一般麵粉(他說甜點用的麵粉裡面有加不知道什麼會造成麵團膨脹,比較適合蛋糕)就買了一般麵粉,結果今天的餅乾口感比上次的偏硬,好好上網咕狗了一下,哎呀,原來甜點用的麵粉就是低筋麵粉,結果我今天用了中筋麵粉,難怪餅乾從酥酥的變成偏硬脆,雖然還是不錯吃,不過~人家比較喜歡酥酥的餅乾耶 -_-

可愛的抹茶餅乾我這次還幫它壓花,等拍了照片再傳上來跟大家分享自己動手做點心的成果XD

神秘主義者與精神病患

好友從台灣寄來了一本很棒的書給我,(未免打廣告嫌疑,先不提書名好了XD)是一本談論神秘主義者與精神病患的共同靈性特徵與經驗以及兩者之間的差異,我雖然還沒有完全看完,但這本書確實讓我非常喜愛,一部分原因是我可以體會跨在這兩者之間的困惑與衝突,因為我曾經交往過一任男朋友是個邊緣人格患者,他擁有(或號稱擁有)很多靈性經驗,那時候的我完全沒有想要追求任何靈性知識的慾望,但這個男朋友(就稱呼他M吧)可說透過他的疾病讓我窺見了另一個世界。

M從小就是一個近乎受虐、母親也有心理問題的陰影下長大的孩子,於是他也逃脫不了地形成了不穩定與脆弱的人格和自尊,平日的他看起來很正常、甚至口口聲聲想要提昇自我,但一旦進入感情關係就會開始暴露出其忍受不了被拋棄的恐懼所引發的各種脫軌言行。

諷刺的是,人類往往在受苦的時候才會想到要超越自我,於是M很早就開始了追尋心靈樂土的道路,藉由藥物體驗超乎日常世界的感官經驗自然也是尋常歷史,由於性靈追尋、藥物加上疾病,M擁有很多看似超常、而有時令人覺得無法斷定真假的體驗,尤其對當時對神秘學、靈學毫無接觸的我來說,完全無法判定他所言真假。M說他看得到氣場(好吧我現在知道這個挺正常),吃迷幻藥後體驗過比真實更真實的另一個世界,穿越時空回到古印第安人之間(嗯....我不在場,不知道是不是真的),還有被外星人綁架過(這個.....我真的很無言哪),還有練出第三眼之後看到自己被妖魔鬼怪追著跑......

M的所有經驗,如果全部都歸類為幻覺與妄想,是不公平的,他雖然是個心理問題患者,但並不代表所有他的靈性層面就都是虛造的,諷刺的是,他表現出比一般人更想要超脫人性之惡的渴望,但他的疾病卻讓他一再地掉回"我做了不好的事情"的自我貶低與沮喪中,於是他在虔誠地向善與控制不住地破壞與傷害他人之間,不停地來回擺盪......

書中提到,神秘主義者是能夠自由選擇脫離那樣的超常狀態、回到日常生活的人,而精神病患卻不能,他們會被困在其中無法過正常生活,並且精神病患的靈性經驗常常引發誇大自我價值的感受(認為自己有特殊地位、特殊任務之類),而神秘主義者卻會因為這些靈性經驗而謙卑。

好笑的是,想想學靈學靈療的人,其實也很容易被完全不相信這些事物的人認為是精神有問題不是嗎?
如果我們去跟人家說,我做了DNA Reading,說我是天使轉世,要來重建人類的香格里拉,聽起來是不是很像精神病人的妄想?
幸好現在看得到aura好像已經不是什麼很稀奇的事情了,不然隨便去跟人家說看到光什麼的,可能也會被認為是有幻覺,聽到天使的高頻音,可能是有幻聽,說身體因為做channeling不受控制,可能是解離症狀......

我突然覺得,如果我們過度盲目地相信這一切並落入被牽著鼻子走的狀態,我們真的,也就很像精神病患了。保持適度的理智與懷疑,是好的,這表示我們還是有強壯的自我在背後支撐著,自我是我們在現實界生活重要的工具呢!

愛是什麼?

每隔一陣子,我總是忍不住的質詢著,愛,究竟是什麼?

這世界上,令最多人傷心痛苦的,或者就是愛情了。
得不到所愛的人,很苦;必須與不愛的人在一起,也苦;相愛卻不能相守,心痛;曾經愛過卻失去,心碎......如果世界上沒有了愛情帶來的問題,人類的受苦肯定也會大幅縮減吧!

神秘學說,愛,是人類渴望回到與神合一的境界的一種表現。我們在現實界所能找到,最接近那種合一感的的經驗,就是愛情;當愛上一個人時,我們忘記了自己,當與一個人相愛至深時,我們覺得好像受到上帝的眷顧,體驗到彷彿超越一切的喜悅與幸福......

但,究竟是什麼,讓我們產生"愛"這樣的情緒?為甚麼,我們會愛上某些人,卻不會愛上另一些人呢?

有人說,每個人心底都已經勾勒好了一個理想的伴侶形象,當我們遇見似乎符合這些條件的人,就會產生墜入愛河的感受。
有人說,只不過是荷爾蒙作祟,效力最長不會超過兩年半。
有人說,是命運的安排,前世的因緣......

神秘學說,人與人之間有一種特殊的結構,存在於能量體,當兩個結構大致吻合的人相遇,就會~喀啦一聲,一拍即合,這個結構的互相吻合程度,決定了一對伴侶相處的契合程度,(哎呀,像不像那個可愛的小故事:缺了一角的圓?)因此,伴侶之間難免還是有些摩擦的,因為結構沒有吻合得很好之故。

我思索這個理論很多次,覺得少了些什麼,因為這無法解釋,何以有時候愛情是完全的單向?我們或多或少,都有愛上不愛自己的人、或被自己不愛的人愛上的經驗,如果對一方來說結構吻合,為何對另一方卻毫無吸引力?

愛情的發生原因,真的是個謎,或者,其實並沒有一個單一的原因讓我們產生"愛"這樣的感受吧!

除去能量體的解釋,我倒是覺得,愛上一個人,其實常常是一種想彌補某種缺憾的潛意識反應;我相信人類試圖藉由愛情體驗完整,當我們覺得自己缺少了什麼,卻又因為與神分離的感受,不相信自己內在本質是完整的,我們就向外尋求這種完整,或者可以說,愛情,根本就是一種療癒。也許,當我們遇見一個人,讓我們錯覺對方可以給我們某種形式的"療癒",我們就產生了想要愛的慾望。

遺憾的是,往往很快我們就發現,在愛之中,被填補可能只是一個短暫的假象,因為,我們所尋求的東西,畢竟不真的在對方身上呀!很快地,關係就成為互相索取,互相不滿足,而我們再一次的感到孤單與渺小。

難怪有個理論說,親密關係,就是用來讓人做功課的!因為,在這樣一開始如此密切與令人眩目的美好感受之後,跌回現實,接受與對方之間的落差與摩擦,確是一件非常痛的事情,但也是這樣的機會,逼著我們去面對自己,面對自我的各種不滿、恐懼與慾望,面對自己最脆弱的地方,若我們能夠看見並超越,真正的療癒才會到來,而關係中的另一半,雖然不是以原先期望的角色提供了這個功能,但的確也當了一個推手呀 :)

不論上帝到底為甚麼及如何為人類設計了這個陷入愛河的機制,我對這件事,至今依然感到敬畏又不可思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