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民們的法國美夢

跟一位阿爾巴尼亞媽媽聊天,談到他們當初移民法國的歷史,原來東歐移民們當初懷抱的法國夢是,來到一個先進國家,福利超好,不用工作就可以生活.....
結果一來,就必須為了生活,在連法文都不會說的情況下,進工廠去工作;這位媽媽當初在祖國就是做裁縫的,因此她很快找到縫紉女工的工作,她老公是機械師,卻反而沒有工作可以做(想來是因為,機械師必須要能跟客戶溝通,必須要會講法文才行)

想到許多人對法國懷抱的美好想像,對照起諸位留學生在這裡生活的感想,不禁更覺得法國真是個奇妙的地方,如果要選一個國家是幻想跟實際落差最大的,我想法國絕對可以排到榜上前三名吧(不知道東南亞國家的移民們對台灣是不是也有一樣的感覺?)

看到老一輩歐洲人的生活習慣,會覺得很有趣,光是飲食,以這位阿爾巴尼亞媽媽為例,每一餐都要吃"歐式",就算偶爾吃亞洲菜,飯後還是一定要來個麵包配乳酪,不然就覺得那餐好像沒有吃;白米,我們喜歡煮得軟又Q,他們喜歡會彈牙的粒粒分明,而且他們覺得我們煮的白米"沒有味道"

在法國買米,後面的烹飪說明,都會說要用加了鹽的水去煮米,想來就是老法們吃不慣原味米香的緣故;也有法國人說,台灣的麵包真噁心,都不是麵包(因為我們吃慣了口味多變的日式台式麵包,有甜有鹹,他們只吃"原味"的歐式麵包,想來我們一開始無法品嚐歐式麵包的麥粉香,跟法國人無法體會米的香氣,是一樣的道理吧......)

新世代的法國人已經蠻國際化的,對異文化接受度也很高,比較不會有一餐不吃麵包感覺會死的情形發生(或許亞洲有些人也是不吃米不能活啦.....)

我發現從味蕾對新食物的接受度,真的可以反映出大腦對新文化的接受度呢!通常越是容易接受與欣賞異國食物的人,心態上也是比較開放的,而那些怎麼樣都一定要照原來的飲食習慣的人,好像也傾向於容易抓著自己原有的價值觀不放(我只是根據看到的案例做比較,當然不是說一定都這樣啦 :p)

但食物畢竟是深深烙印在心底的、喚起最原始的依戀與情感的媒介,味蕾或許能培養對新滋味的欣賞力,但對原生文化的飲食口味,永遠都會有一種無法割斷的執著吧......

0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