禪與摩托車維修的藝術 - 望見追尋的終點

本篇是參加「行人出版社」試讀活動所寫下的心得,我不是專業書評,僅能寫寫雜感,請大家多包涵。 :)



曾經有人對巫師下過一個定義:能夠來去自如地遊走於兩個世界之間的人。

大部分的人,若非在人生洪流中淹沒,過著渾渾噩噩的日子,絲毫不認識純精神的世界,就是厭惡現實界,堅信真正的生活在我們看不見的另一個只能以感覺去認識的次元,因此無法好好在現實界生活。這兩個極端,都不能讓我們對世界擁有完整與真實的理解,我們都只是活出一半的人生。

因此,當初看見「禪與摩托車維修的藝術」的簡介,就引起我很大的好奇:什麼樣的人能夠遊走於兩界之間?作者身為得過精神分裂症的哲學研究者,究竟會以什麼樣的體悟與角度,來寫出他的思想?真正經歷過追尋導致的瘋狂卻又能夠歸來落實人間生活,他是怎麼辦到的?他看見了什麼?體會了什麼?是否瞥見了通往永恆的那一道光?

實際讀過之後,發現這本書除了是遊記,是思想論述,是哲學教材,還幾乎可以說是對靈性的深思。作者從探討理性(古典式理解)與感性(浪漫式理解)間的失衡開始,寫出大部分人對世界不完整的理解。排斥以理性去思考的人,對事物的理解只能停留在表面,無法深入。萬事萬物都有一種美,連精密機械也是,而這是排斥理性的人無法理解的部分。身為半個工程師的我,非常能理解他的意思;經過良好規劃建構的程式與系統,有一種和諧的美,一種事物到達美好狀態的品質。這個品質,往往是只憑藉浪漫式理解生活的人看不出來的。而若只以理性處事,我們卻又掉入理性的陷阱,所謂的科學只不過是一直以新的定理在推翻舊有的定理,如果說眼見為憑,那麼萬有引力定律也只不過是一個概念,一個學說,跟幽靈一樣只存在於人類的腦海中。我們固執地不肯相信「無法驗證的事物」,但事實上世界並非由純粹的科學與理性所主宰;作者以維修當例子,真正的維修高手,並非只懂得照步驟操作,而是心智狀態有如與手上的工作融為一體,到達了藝術的境界,使得他的工作成果都是高品質的,換句話說:如有神助。

這就如卡巴拉的生命之樹所描繪的,理性與感性各為左柱與右柱,一邊嚴厲一邊慈悲,但完整的靈性,或者說,和諧的狀態,唯有在雙邊平衡的狀態下,才能到達。而那最源頭的,超越理性與感性的,最終要到達的,又是什麼?

或許,答案就是作者付出龐大代價追尋的「質素」。由於質素的存在,人類有能力造作出各種美好的事物,有能力辨別品質,世界變得有生氣,有多樣性,質素難以定義,幾乎無法定義,不能只透過理性去理解,也不僅僅存在於感性裡,而是某種更加超越的事物......

作者與道德經比較,認為這個質素就是中國人所說的「道」,也認為可說是印度教的「法」(儘管他後來表示,他並不確定自己當初這樣的類比是絕對正確)。當我看到這裡,不由吃驚,也許可以說,這個無法定義、創造萬物的質素,就是卡巴拉的皇冠,是一,是幾何圖形中的點,是構成一切的能量的起源形式......在無意之中,我們又撞進了形而上學的領域了呢!

只不過,了悟宇宙的真理,卻依然不等於能活出完整的人生。或許這是老天爺要給作者的最大的課題與禮物--無窮無盡的分析之後,我們又回歸了原點:不平衡的追尋,最後會讓我們失去自己,將真理研究透徹,不等於活出真理。研究始終是古典式理解的活動,而活著,是需要我們去追求和諧的。

難道對終極真理的追尋都將如此收場?不,作者與現實世界之間始終有著一個牢不可破的牽繫,他的孩子在他遠離現實的時候,仍然在呼喚他與等待他回家。本書的結尾讓我很感動,雖然書中的小男孩最後過世了,他卻在新生的女兒身上,找到同樣的愛的延續。作者終於找到質素了,他的人生不再失衡地向內或向外傾斜,而是終於達到了和諧。是的,榮格說的沒錯,我們的心理疾病裡,都藏著神性。

有趣的是,全書未曾提及愛字,但我認為,我們所共同追尋的這個萬物的源頭,這個驅動一切創造的力量,這個質素,正是愛。是希臘人所說的神之愛,Agapé。當我們愛一件事物或一個人,我們會灌注能量於其中,有愛的地方,就有與神性的連結,就有和諧,神的愛是不偏頗的,祂愛那理性的秩序之美,也愛那感性的情緒之流。

無論它被如何稱呼,無論我們是否能辨認出它來,愛的力量,能平衡一切完整一切,愛就是終極的源頭,也是終極的目標啊。

本書是摩托車遊記,也是心靈的遊記,讀者們一同越過千山萬水,隨作者穿梭於他的奇思異想之間,我們都在尋找真理,尋找一個讓我們不再需要發問的答案。這趟旅程中,我看見了愛,你看見了什麼呢?

0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