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巴比祈禱

終於看了為巴比祈禱


哭到唏哩嘩啦是不用說的,雖然這是ㄧ部處理同志議題的電影,但我覺得它觸動的更深層情緒是:孩子不被父母接納與認同的痛苦。無論原因是什麼。

非關命運裡說得好:孩子是父母自戀的延伸。於是很多父母把自己未完成的期望放在孩子身上,把自己想要的理想人生交給孩子去達成,如果孩子沒有長成自己要的樣子,他們就萬分痛苦,責罵孩子也怨恨自己,最後搞出不快樂的一家人。

許多父母對於真心去愛,去欣賞孩子真正的模樣,其實都是不及格的。

但這次看了這部電影之後,我醒悟了一件事:
是誰說我們應該要想盡辦法去爭取父母的認同的?

他們也只是平凡人,要說大愛嗎,會不會期望太多了?我們自己是又對什麼人有過大愛呢?
父母的愛很偉大,或該說,的確有偉大的潛質,可是裡面混雜許多心理糾葛,絕對不是"單純的大愛"。那當中多少有"你是我的,所以你應該如何如何"的控制慾存在。

所以,極有可能,他們無法欣賞跟自己差距太多的個體,因為大多數的父母一輩子也沒有去探討過自己的價值觀,或試著去了解與突破自己的盲點與成見,卻要他們接受與喜歡孩子的一切,實在有點強人所難!

有的父母ㄧ輩子認定唸好書才有前途,小孩偏偏不太會念書但很會畫畫。
有的父母覺得做人要精明才會成功,小孩偏偏憨厚善良老是去照顧別人。

與其拼命去爭取不知道何時才會得到的認同,甚至為此扼殺自己的生命,不如勇敢地選擇我們"不再需要父母的認同"!我們依然可以愛他們,感激他們,但他們沒有權利主導我們的人生。因為,每個人都有不一樣的人生功課與風景,我們最後所要完成的人生作品或許將無比燦爛,卻不是以他們所知道的方式能成就的。

電影中的巴比,還是太在乎母親的認同,以及母親灌輸給他的僵化宗教觀,而選擇結束生命。如果他選擇勇敢地把母親的痛苦還給母親,不要去承擔與消化,不要讓這些削弱他的力量,或許他還能活下來,甚至成為ㄧ個作家。

紀伯倫的"孩子"這一篇,是永恆的經典,在此不厭其煩重貼ㄧ次:

你們的孩子並不是你們的孩子。

他們是生命對自身的渴求的兒女。

他們藉你們而來,卻不是因你們而來。

儘管他們在你們身邊,卻並不屬於你們。

你們可以把你們的愛給予他們,卻不能給予思想,因為他們有自己的思想。

你們可以建造房舍蔭庇他們的身體,但不是他們的心靈,

因為他們的心靈棲息於明日之屋,即使在夢中,你們也無緣造訪。

你們可努力倣傚他們,卻不可企圖讓他們像你。

因為生命不會倒行,也不會滯留於往昔。你們是弓,你們的孩子是被射出的生命的箭矢。

那射者瞄準無限之旅上的目標,用力將你彎曲,以使他的箭迅捷遠飛。

讓你欣然在射者的手中彎曲吧;

因為他既愛飛馳的箭,也愛穩健的弓。


3 comments:

Carole 提到...

曾經我也問過一樣的問題:為什麼我這麼在乎,如果我可以不要這麼在乎父母的認同,是不是可以好過一些?
以下是我得到的答案:我們應該沒辦法一球一隻小狗看到雞腿而不上前奔去吃吧? 這太難啦! 我們每個人都渴望得到父母的認同,這是根深蒂固的渴望,是很原始的渴望啊~~

(以上的回覆,我曾經留過,可是很奇怪的是竟然沒有留成功,所以今天來補一下,哈~!)

Sophie 提到...

嘿嘿,我以為你自己刪掉了咧
這的確是很原始的渴望,但不代表我們沒有機會降低它
總覺得,如果我們的心理夠成熟,夠獨立,我們可以了解父母不是無條件的愛與滿足感的來源,父母也不可能在任何我們需要的時刻都供給愛,只有我們自身才是永不止息的愛之源。
在我看來,唯有真正證悟與實踐了這樣的體認,我們才可說是一個完全自我賦能的成人。
但我們大多數人,終其一生,都沒有真的長大......

Carole 提到...

沒錯,就是這樣。
我想我這輩子,大概也只能做到"我知道那是你的極限了,可是我也知道我還需要愛,需要認同,不過我可以想辦法用恰當的方法滿足自己.."
這樣,不知道有沒有離"長大"近一咪咪....
也許都不要長大可能會比較輕鬆說不定,哈!